
王建,中共党员,鲁南化工生产部工艺管理技术员。该同志从事化工工艺管理以来,始终秉持“技术立身、创新破局”的人生信条,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立足岗位,开拓创新,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深耕专业沃土,从初出茅庐的普通职工,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用奋斗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先后荣获山东能源先进个人和鲁南化工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专业人才库。



技术革新,巧算能耗“经济账”
“省下的就是赚到的!”这是王建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朴实的话语,在他的手中也化作一把精密的技术算盘。2024年,他深挖生产装置节能潜力,在醋酸酯Ⅱ装置热耦合改造中扎根生产现场,与技术人员反复推演工艺流程,从设计到施工,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他用布满数据标注的图纸铺就了改造路径,最终让吨产品蒸汽单耗降低0.4吨,大幅节约了装置蒸汽成本。面对聚甲醛粉料输送系统电耗顽疾,他化身技术侦探,拆解设备运行图谱,与行业专家开展“线上+线下”技术会诊,寻找解决方案,不断完善技术路线,最终让电耗下降35%。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背后,是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执着追求,更是他“向技术要效益”的责任担当。

精打细算,煤堆里面“抠效益”
作为鲁南化工煤炭管理团队的骨干力量,王建始终以“精算师”的敏锐和“掘金者”的执着,在煤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精耕细作。面对铁路运力吃紧、矿点检修等突发状况,为了确保煤炭及时的供应,保障企业生产效益,他跟随团队日夜兼程奔赴陕蒙矿区,扎根煤矿装车现场,不眠不休制定汽铁联运应急方案,在他和团队成员的攻坚下,成功打通多条备用运输通道,用“零断供”的答卷守护着企业生产运行的生命线。当2024年世界首台套3000吨级OMB粉煤加压气化炉顺利投产时,他敏锐捕捉到煤种适配带来的降本空间,顶着高温驻守气化炉现场,开展煤炭配比实验分析,从煤质参数到燃烧曲线反复推敲,最终攻克3个最优掺烧比例方案,真正让创新实践转化为真金白银。他用带着煤灰的笔记本、写满配比参数的实验报告,在乌金世界里书写着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价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