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鲁南化工仪表车间机柜间里,青年职工董鸿阳正熟练地进行DCS系统组态调试,显示屏上的参数曲线随着他的操作平稳延伸。谁能想到,一年前他还是面对复杂线路手足无措的“职场萌新”。这令人欣喜的蜕变,正是鲁南化工技能大师“导师带徒”机制结出的硕果。近年来,鲁南化工探索“阶梯式培育、实战化锤炼、精准化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刘丹丹、房丽丽、李冲、吕晨晨等技能大师的匠心传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锻造出一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精准滴灌:因材施教激活成长基因

鲁南化工刘丹丹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内,刘丹丹在翻阅着十余份手写试卷,这是她为徒弟小董量身定制的“成长档案”。从DCS数据点定义到SIS系统逻辑编程,每一份试卷都有详细的批注,见证着这对师徒的传承故事。
“第一次去机柜间,面对复杂的DCS、SIS系统和地板下密密麻麻的线路,我紧张得手脚都不知该如何安放。”董鸿阳回忆初学时的窘迫。
“别慌,咱们一步步来。”师傅刘丹丹的这句话,成为小董开启职业生涯的定心丸。面对DCS系统密如蛛网的线路,刘丹丹悉心教导,从基础的数据点定义,到复杂的控制策略搭建,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极为透彻。每周一次的“定制试卷”,精准定位知识盲区;每月一次的“故障模拟演练”,让理论在实战中落地生根。这种精准滴灌、循序渐进的培育模式,使董鸿阳半年内系统掌握仪表控制要领,在车间业务考试中拔得头筹。
实战淬炼:沙场点兵铸就硬核实力

“停!这个联轴器对中度偏差0.10毫米,必须返工。”在李冲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钳工实训操作台,李冲正在指导徒弟实操训练。
真正的技能要在火花中淬炼。作为钳工技能大师,李冲更加注重实践,强化动手能力,他尽可能多地安排徒弟们独立完成项目,在实操中时刻关注他们的表现,无论是基本的锉削、锯割,还是复杂的安装、调试,都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让徒弟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技能。同时,他鼓励大家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参与各类技能比武和比赛交流活动,在相互交流与切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种“浸入式”培训让李冲的徒弟们在2024年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参赛2人分获一等奖、三等奖。李冲带队指导参加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十届山东省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枣庄市鲁班传人技能大赛等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工作室成员更是在鲁南化工第五届岗位技能比武中包揽钳工组前三名。
平台赋能:雁阵齐飞构建人才矩阵

在鲁南化工的人才培养版图上,“传帮带”早已突破传统的师徒结对模式,演变为更加立体化的链式传承生态。
全国技术能手、兖矿能源技能大师吕晨晨采取课件教学、小视频学习、生产现场指导、实操模拟等方式,对青年职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通过“实战、实用、实学”,不断优化提升班组全员技术素养和技能水平,所带徒弟10余人成长为车间技术人才、岗位主操。
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鲁南化工唯一的工艺女班长房丽丽,强调“基础操作是根基,实战经验是阶梯”,通过班组隐患排查、工艺指标优化等日常工作加以场景化训练,将复杂工艺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徒弟刘存宝2018年进厂,现已成长为技师,具备工艺班组长能力,并连续三年在枣庄市鲁班传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更在鲁南化工第四届、第五届职工岗位技能比武中接连荣获二等奖,印证了实训体系的有效性。
技能大师培养多名技术骨干,再由骨干辐射带动班组全员素质提升。从“单兵突进”到“群星璀璨”,从“新竹破土”到“接续成林”,2024年,通过“鲁化传人”联考擂台赛等活动载体竞技而出的工艺、设备、分析等五大专业第一名,平均年龄28岁,青年职工已成长为鲁南化工技能人才主力军,印证了“群雁齐飞”的梯队效应,这种“传承一创新一再传承”的良性循环,青蓝相继,闪耀行业舞台,正在为企业持续注入蓬勃动能。
